你是不是也常觉得,本地那些老手艺、老故事特别好,但好像除了做些实体纪念品,也不知道怎么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和喜欢?或者说,数字文创产品做出来了,但推广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触达不到目标人群?这其实是很多地方文化机构或文创团队都会遇到的共同难题。好在,现在通过一些数字化的新玩法,这事儿有了不少新思路。
► 一、数字文创产品推广,到底在推广什么?
首先得明白,咱们推广的不只是一个个虚拟商品或数字藏品,更是在推广其背后承载的本地文化故事、独特美学价值和鲜活的历史记忆。数字技术给了我们一个超级工具箱,能让这些传统文化变得更好懂、更好玩、更容易亲近。比如山西推出的非遗数字文创品,就让孝义皮影戏、平遥推光漆器这些传统技艺通过数字活化技术“动”了起来,视觉效果更震撼,也更对年轻人胃口。
► 二、有哪些好用的推广渠道和策略?
现在推广渠道很多,但选对地方、用对方法很重要。兔子哥给大家梳理了几种常见且感觉挺有效的方式:
1. 社交媒体平台引爆话题
社交媒体绝对是推广数字文创的主战场之一。
- •
短视频与直播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特别适合展示数字文创产品动态的、有趣的一面。比如用短视频展示一件数字文创藏品从概念到生成的酷炫过程,或者邀请非遗传承人直播,讲解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引导购买。常德桃花源景区的梦幻星空馆,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传播,收获了上亿次的点击关注。
- •
内容社区(小红书、知乎等):适合做深度种草和口碑传播。可以发布精美的图文笔记,分享数字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使用场景(比如当数字藏品用作手机壁纸、社交头像的效果),吸引那些追求生活品质和审美个性的用户。
2. 线上线下融合体验
线下的文化体验能带来真实触感,线上则能放大这种体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 •
线下活动+线上直播/互动:在博物馆、美术馆、景区举办数字文创的线下展览或发布活动,同时进行线上直播,让不能到场的人也能“云参与”。甚至可以像广东那样,通过AR/VR技术,打造“广府庙会元宇宙”这样的数字文化应用场景,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新体验。
- •
二维码与场景化链接:在线下文化场所的实体展品旁,设置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跳转到对应的数字文创产品页面,了解详情并便捷购买,实现从线下体验到线上消费的无缝转换。
3. 跨界合作与IP联动
和其他领域的品牌或IP搞联动,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 •
与游戏、动漫产业合作:这是当下特别火的一种方式。比如广东的三七互娱集团就在游戏《叫我大掌柜》中融入了广府建筑、洪拳、醒狮等非遗元素,吸引了全球大量玩家,让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这些文化元素,甚至因此对广州产生兴趣并前来旅游。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也成功将山西古建之美搬上银幕,带动了影迷对实地的旅游兴趣。
- •
与时尚、消费品牌联名:数字文创IP可以授权给一些时尚品牌、日用消费品,推出联名款产品。比如苏州博物馆就和丝绸品牌联名,推出融入了苏绣、缂丝工艺的床上用品、家居服等,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卖得也不错。
4. 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通过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为用户创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推广。
- •
AR互动体验:用户通过手机APP扫描特定图片或现实场景,就能在屏幕上看到数字文创产品“活”起来,或者与真实环境进行有趣互动。常德桃花源景区的AR导览系统就让游客可以“穿越”到画中与古人对话。
- •
VR虚拟空间与数字孪生:打造线上虚拟博物馆、非遗元宇宙空间,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观赏和了解数字文创产品及其文化背景。广东打造的“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泉州打造的世遗非遗“数字孪生空间”,都是很好的例子。
🏷️ 数字文创产品推广渠道选择参考
推广渠道 | 形式举例 | 优势 | 适合的数字文创产品类型 |
---|---|---|---|
社交媒体平台 | 短视频、直播、图文笔记 | 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易于触达年轻群体 | 动态数字藏品、数字艺术画作、文创IP形象 |
线上线下融合 | 线下展览+线上直播、二维码导流 | 体验感强,能实现流量相互转化 | 与实地文旅结合紧密的数字纪念品、AR/VR体验产品 |
跨界IP联动 | 与游戏、动漫、时尚品牌合作 | 破圈效应明显,能借助对方流量,提升文化IP影响力 | 具有鲜明文化符号、易于改编和再创作的IP类数字文创 |
沉浸式技术体验 | VR/AR互动、数字孪生元宇宙 | 体验新颖震撼,能深度展示文化内涵,科技感足 | 高精度还原的数字文物、虚拟场景体验、大型文化IP的沉浸式叙事 |
► 三、推广过程中需要注意啥?
光有方法还不够,有些坑咱也得尽量避开:
- •
文化内涵不能丢:数字技术和推广手段只是工具,核心还得是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不能为了追求噱头或市场效应,而扭曲了文化的本真性。
- •
持续运营很重要:数字文创产品的推广不是一锤子买卖。发布了之后,还需要持续的内容更新、社群互动、活动策划来维持热度和用户粘性。
- •
关注用户体验和反馈:要留意用户对数字文创产品的购买、使用、分享等各个环节的体验是否顺畅,积极收集反馈并不断优化产品和推广策略。
兔子哥的心得与建议
折腾了这么多,我觉得啊,推广基于本地文化的数字文创产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翻译”和“对话”。我们的目标是用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和熟悉的方式,把那些深厚而珍贵的本地文化“翻译”给他们听,和他们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
故事永远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大家买的不是一个虚拟物品,而是它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文化连接。所以,推广时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 •
互动和参与感是关键:让用户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或消费者,更能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共创者。比如可以举办一些数字文创设计征集活动,或者让用户投票决定下一个数字文创产品的主题。
- •
找准你的“种子用户”:一开始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先找到那些对本地文化真正感兴趣、又喜欢尝试新事物的“种子用户”,服务好他们,通过他们的口碑去影响更多人。
- •
保持开放和尝试的心态: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环境变化很快,今天好用的方法明天可能就失效了。所以要保持学习,敢于尝试一些新的平台和推广形式。
总之,推广基于本地文化的数字文创产品是一项既有意义又有趣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创新;既深挖文化内涵,又懂得现代传播规律。希望这些分享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