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在旅游文案与素材生成中的应用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想写篇吸引人的旅游推文,憋了半天就憋出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或者想做张景区宣传图,找素材、调颜色、排版面搞得头大,最后效果还一般?别急,这其实是很多文旅从业者的日常烦恼。现在有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这事儿好像变得简单多了,它到底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又该怎么用呢?

► ​​AIGC到底能干啥?​

简单说,AIGC就是个不知疲倦的​​创意助手​​和​​效率工具​​。它能帮你快速生成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甚至还能搞点互动创意。比如:

  • ​智能生成游记和攻略​​:你给它点关键信息,像目的地、天数、预算、兴趣点这些,它唰唰几下就能给你整出一篇结构完整、带点小情绪的游记或者实用攻略,里面景点介绍、美食推荐、行程安排甚至避坑提醒都可能包含。

  • ​自动创作宣传文案和海报​​:根据景区特色和不同平台风格(比如小红书那种带点“种草”味的,或者官网更正式的),AIGC可以生成吸引眼球的标题、描述,还能配上AI生成的图片。

  • ​多语言内容自动翻译和本地化​​:这对吸引外国游客特别有用。AIGC不仅能翻译,还能调整表达方式,让它更符合目标游客的文化习惯,比如故宫博物院就用AI翻译系统支持了76种语言。

  • ​生成甚至“修复”视觉素材​​:除了从零生成图片,AIGC还能帮忙处理现有素材。比如敦煌研究院就用AI技术来复原壁画的残缺部分,大大提升了效率。

🏷️ ​​AIGC生成旅游内容与传统方式对比​

方面

传统方式

AIGC辅助

​效率​

耗时较长(一篇游记或一套图可能需数小时甚至数天)

AIGC在旅游文案与素材生成中的应用

​速度快​​(几分钟到半小时内可能完成初稿)

​成本​

人力成本相对较高(依赖文案、设计师等)

​成本较低​​(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创意多样性​

受限于创作者的个人经验和想象力

​来源广泛​​(能快速提供多种风格和角度的创意参考)

​个性化​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难度大、成本高

​易于实现​​(可根据不同需求快速调整内容)

​多语言支持​

需要专业翻译,成本高、周期长

​易于实现​​(能快速生成多种语言版本)

► ​​哪些工具比较好用?​

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工具能帮上忙了,各有各的擅长领域:

  • ​文案生成和智能体​​:像​​DeepSeek​​、​​ChatGPT​​这样的通用大模型,挺多人拿来写旅游文案、做行程规划的。还有一些平台比如​​Coze(扣子)​​,可以搭建更专门的工作流,比如自动生成符合小红书风格的图文笔记。

  • ​图片和视频生成​​:​​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这些工具能根据文字描述生成挺有氛围感的图片,可以用来做海报、插图啥的。​​剪映​​现在也集成了数字人、语音克隆等功能,做视频更方便了。

    AIGC在旅游文案与素材生成中的应用

  • ​数字人​​:​​HeyGen​​、​​万兴播爆​​、​​硅基智能​​等平台可以提供数字人出镜讲解的服务,让宣传视频更有趣。

► ​​用了AIGC,效果真的好吗?​

确实有不少成功例子。比如:

  • 携程的“AI旅行家”据说生成了超过120万篇个性化游记,用户满意度还挺高的。

  • 杭州西湖景区搞了AI海报系统,能根据实时天气生成不同风格的宣传素材,反应很快。

  • 一些地方利用AIGC打造了​​数字人导游​​,像西安的“唐代姑娘”、滕王阁的“AI导游王勃”,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还提升了互动感。

► ​​用的时候有啥要注意的?​

AIGC虽好,但也不能完全“甩手掌柜”,有些地方得留心:

  1. 1.

    ​“幻觉”问题​​:AI可能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信息,比如虚构个根本不存在的景点或者错误的历史典故。所以​​生成的内容,尤其是事实性的部分,一定要有人工审核和把关​​。

  2. 2.

    ​版权和伦理​​:用AI生成图片、视频时,要留意​​版权问题​​。另外,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表述要准确尊重,避免因为AI的“误解”产生文化误读。

  3. 3.

    ​别失去“人味儿”​​:AIGC生成的内容有时可能显得模板化或缺乏真正的情感触动。​​最好的方式可能是把AIGC作为初稿生成和灵感辅助工具,然后由人类来进行润色、注入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视角​​,让内容真正打动人。

  4. 4.

    ​数据安全​​:如果用到一些需要输入内部数据或者敏感信息的平台,要关注其数据安全策略。

​兔子哥的个人心得​

我觉得吧,AIGC对我们做旅游宣传的人来说,就像是个得力的“副驾驶”——,它能帮我们处理很多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大大提升效率​​,也能提供很多​​新鲜的创意角度​​,让我们能更专注于策略和情感表达这些更核心的东西。

但关键还是要​​用好它,而不是完全依赖它​​。它的输出是基于已有数据和模式,而旅行中那些最打动人心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故事,往往还是需要人来发现和讲述。​​未来,可能是“AIGC快速产出+人工精细打磨”的模式会更常见​​,既能保证量,又能把握好质。

另外啊,AIGC技术本身也在飞速迭代,今天觉得难实现的效果,可能明天就有新工具解决了。所以保持学习的心态,多尝试新东西,也挺重要的。

希望这些信息能给你一些启发!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