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网络信号差,这问题困扰了很多渔民和渔业公司,离岸几公里可能就变成“信息孤岛”了,传统办法要么覆盖距离有限,要么成本高昂,智慧渔业监管和安全出海都挺麻烦。那怎么办呢?5G和卫星技术结合,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 远海通信的难题与破解之道
大海广阔无边,传统的移动网络基站主要建在陆地上,信号覆盖范围有限。通常,离海岸超过14公里,常规无线信号就变得很弱甚至消失了,更远的海洋活动只能依赖卫星通信,但传统卫星通信虽然覆盖广,却存在时延高、带宽有限、费用昂贵的问题,难以满足视频监控、实时数据传输等现代渔业的需求。
5G技术以其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通过技术升级可以实现超远覆盖。例如,利用700MHz等低频段信号损耗小的特点,配合高增益天线、大功率基站设备和特殊的信号接入格式,可以将5G信号的覆盖范围显著延伸。中兴通讯在福建平潭的测试中,基于700MHz的5G网络实现了距离海岸79公里的覆盖,在60公里处下行速率仍能超过77Mbps。山东移动威海分公司也构建了700M+2.6G的海域分层立体覆盖网络,实现了距岸60公里海域信号的有效覆盖,最远甚至超过100公里。
但5G基站覆盖再远也有物理极限,对于远洋作业,卫星通信的优势无可替代。特别是低轨(LEO)卫星星座的发展,如Starlink,提供了低时延(20-50ms)、高带宽(100Mbps+)的通信服务。于是,“5G+卫星”的融合互补方案成为破解远海通信难题的关键:5G负责近海和沿海的高带宽、低时延覆盖,卫星负责弥补远洋和偏远地区的通信空白。
➤ 5G+卫星如何赋能智慧渔业监管?
智慧渔业监管的核心是“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5G+卫星融合网络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
- •
船舶精准定位与轨迹监控:通过给渔船安装集成北斗卫星和5G通信的双模船载终端,主管部门可以构建“港、船、岸、人”四位一体的渔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时掌握渔船位置、航行动态、作业区域等信息,精准识别违规捕捞、越界航行等行为并及时预警。福建漳州的“智慧渔业指挥调度(预警)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打造了全景“海视图”,实现船舶、渔港、设施落图,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 •
AI视频监控与行为分析:利用5G网络的高带宽和卫星通信的广覆盖,可以实现渔船视频监控画面的实时回传。结合AI技术,可以对船员作业行为(如是否穿戴救生衣)、渔船周边海域情况进行智能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并预警。山东移动威海公司的项目应用AI视频监控及双模组定位数据回传技术,实现了防碰撞、越界预警等功能,有效降低了海上事故发生率。
- •
应急通信与救援指挥:当渔船在远海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卫星链路一键报警,甚至进行语音通信,将现场情况、位置信息第一时间回传至指挥中心,为快速制定救援方案、协调救援力量争取宝贵时间。基于5G和卫星双模组的智能救生衣,也能极大地提升海上救援的及时性。
➤ 护航安全出海,还能带来哪些惊喜?
5G+卫星融合网络不仅保障安全,也提升了海上生产生活的品质和效率。
- •
海上生活不再枯燥:船员可以利用稳定的网络与家人朋友视频通话、刷视频、甚至进行海上直播带货,售卖新鲜渔获,丰富了海上生活,也拓宽了水产品的销售渠道。连江的渔民就体验到了这种变化,他们能在海上拍摄渔获照片视频,当即联系海鲜代理商,信号好收费也便宜。
- •
气象预警信息精准推送: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融合网络,向特定海域、特定范围内的船只精准推送气象、海况、预警等信息,避免大面积广播导致部分渔船无效返港,减少渔民损失。
- •
赋能养殖智能化:对于近海养殖业,5G网络可以连接水质监测传感器、智能投喂系统、高清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精准调控,提升养殖效率和效益。
➤ 未来展望与个人见解
“空天地海一体化”是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5G-Advanced(5.5G)和6G技术的演进,以及低轨卫星星座的不断完善,5G与卫星的融合将更紧密,为我们提供无处不在、无缝切换的全球连接体验。
在我看来,这项技术融合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网络有无的问题。它正在深刻改变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海洋监管、安全生产、产业增效以及民生福祉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虽然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和终端成本仍是挑战,但随着技术普及和规模化应用,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对于从事渔业、海洋运输或相关产业的朋友来说,关注并尝试应用这些新技术,或许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毕竟,谁能更好地连接世界,谁就有可能更好地开拓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