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助力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案例

农产品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农民兄弟们心里着急啊!这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好在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开始出手帮忙,用网络营销的新法子把农产品卖出去。今天兔子哥就带大家看看,政府到底是咋帮忙的,效果又怎么样呢?

政府为啥要插手农产品销售这事儿?

以前总觉得卖东西是市场的事,政府掺和啥?但其实吧,农产品销售难不是小问题,它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稳定。政府出面帮忙,能整合资源、提供信用背书,还能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单个农户或者小企业搞不定的。像罗田县政府就直接让国有农投公司入股燕儿谷的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占到33%以上,这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一种信用背书,解决了“够不够卖”的根本问题。

政府具体都使了哪些劲儿?

政府的招数还挺多的,不是光喊喊口号。兔子哥给大家梳理几种常见的:

​一是给政策给资金支持​​。这是最直接的,比如罗田县就出台了电商经济的“黄金十条”,在物流、税收等十个方面提供奖补和优惠政策。对于重大项目,还可以“一事一议”给予重点支持。遂川县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中的电商服务站(点)建设给予补贴,乡镇站点补3万元/个,村级站点补2万元/个,还对上线销售的农产品给予快递补贴。

​二是帮忙搞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不好、物流不通,啥电商都白搭。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比如优先保障直播小镇和直播点的5G需求,逐步实现5G网络信号全县覆盖。依托大别山智慧物流园和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为农产品提供强有力的仓储、流通、冷链等基础保障。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开展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也重点支持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整合资源,发展共同配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三是培育人才和品牌​​。没人会操作、产品没名气,也卖不好。政府会组织培训,像罗田县计划5年培训10000名三农主播达人。农业农村部会同共青团中央开展了“农村青年主播”培育工作,通过线上学习、集中培训、流量扶持、平台赋能等方式培养人才。品牌方面,会大力宣传推广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如山阳县的“源味山阳”),支持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如山阳天麻、九眼莲、核桃)。

政府如何助力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案例

​四是亲自上场带货​​。这几年特别火,县长、市长们纷纷走进直播间,变身“网红”为当地农产品代言。像陕西西乡县常务副县长陈敏在茶园直播推介茶叶,一小时内就吸引了全国1万多名网友观看互动,线上下单超过300份。周至县副县长直播推销猕猴桃,一小时后近14万网友观看,短短10分钟就成交6000多单。这种由政府官员背书的方式,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也能更好地协调供应链资源。

这些帮忙的效果到底咋样?

从一些案例来看,效果是实实在在的。罗田县的燕儿谷“乡村云集市”自2024年11月开市以来,累计销售优质农特产品过6000万元,其中仅2025年1月份就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846万元,在全省202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TOP企业榜单中位居第2位。山阳县在2021年1-10月,全县电商交易额达7.3亿元,其中农村产品线上销售1.06亿元。遂川县通过电商扶贫战略,全县电商年销售农特产品总额超1亿元,带动近1万名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实现增收。陕西的县长们直播带货也效果显著,如长武县县长一场直播就售出11.96万斤苹果,成交额达54.6万元。

政府如何助力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案例

政府帮忙会不会有啥问题?

当然啦,政府帮忙也不是说就完美无缺。有时候可能因为对市场反应没那么灵敏,或者方法不够创新,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政府在介入时,更多地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培养农户和企业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就像“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强调的,要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兔子哥的几句心里话

依我看啊,政府在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中扮演的角色真的很关键,像是搭建舞台、提供道具的,但唱戏的主角还得是农民兄弟和农业企业自己。政府的助力能解决很多单靠个体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基础设施、初期资金、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等。

但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引导,让农业产业本身变得更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和企业学会自己“走路”,甚至“跑步前进”。找到政府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才能真正让农产品网络营销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让乡亲们的辛苦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